小说无边>奇幻>西汉功臣 > 34 萧何出面
    以韩信事件为标志,西汉内部政治关系迅疾进入激烈斗争阶段,极为凶狠残暴。(本小节引文出自《史记》、《汉书》韩信传记的不一一加注。)

    陈豨造反之后,刘邦的当务之急自然是防止里应外合,最有效的防止手段就是把有嫌疑的人杀了。这个时候,最有可能和陈豨里应外合的自然是韩信,最有效的防止手段就是把韩信杀了。这是一般争斗和攻伐经验丰富的人都能想到的,也就是韩信面临的前景。站在韩信的立场上则反是,就是抓住机会、里应外合、杀了刘邦。至于是刘邦杀了韩信、还是韩信杀了刘邦,自然是随机的、偶然的。如果将他们视同丛林中即将开始撕咬的野兽,那就看谁更凶残、更不择手段!

    刘邦走的时候本是要韩信随军的,带着韩信他应该最放心;韩信也应该跟着刘邦,跟着刘邦他最安全。韩信不可能想不到这一层。但他已经横下决心,和陈豨谈话就是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个忘恩负义、言而无信的家伙拼个你死我活,也就舍弃了这个对双方都合适的选项,称病留在了长安。

    他的结局此时就已经确定,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刘邦走后,韩信如约行动,派人和陈豨的家臣商量具体方案。大略内容是:1、谎称奉诏、赦免长安城里的官徒奴。赦免官徒奴,是当时战争中快速补充兵员的常用手段,容易蒙哄过关。2、借助韩信的威望急速将官徒奴整编成军。3、这些行动都以刘邦在邯郸前线需要为借口,公开合法进行,只要足够快。4、率领这支军队突袭吕后和太子。5、具体时间等待陈豨的消息,选择一个晚上开始行动。

    当时的官徒奴可能数量较大。粗略回顾一下秦汉之际以奴、以徒为军的记载,就会明白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后人唯一难以理解的是,陈豨造反的消息已经公开,为何还一定要等陈豨的消息才开始行动?要等待的又是什么消息?必要性在哪里?但《史记》和《汉书》都记载为“部署已定,待豨报”。这一等待,就夜长梦多了。

    韩信府上有一舍人犯了家法。当时不同等级的封君家里都豢养有数量不等的奴、仆、舍人;对他们的管理一般都依照家法,但罪至处死的时候还是得要报告官府或请官府执行。此人的罪行可能比较大,韩信将他关起来,准备根据家法杀头。此人便设法向吕后上书,“告淮阴侯信反”。后来,居然还就是因此保得性命并获封列侯、食邑二千户,即《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赫然在列的慎阳侯乐说。西汉功臣食邑多数不够两千户,可见这一举报对刘邦的价值。前文认为最初举报韩信谋反的变事可疑,此人此事是主要反证。

    刘邦的皇后吕雉,随后会成为西汉君臣博弈中的重要人物。此时刚刚走到政治舞台前列,突出特点是嗜杀,对待政治对手动辄就杀,且往往是大人物,最先死在她手里的两个人都是诸侯王。可对于主要对手戚夫人,刘邦生前始终未见她有任何挑衅行为。或正是因此,对别的能杀的人就格外心狠手辣。

    对于这样地位仅次于皇帝的人物,是她的独立决定还是刘邦在背后操纵?夫妻之间的事情,别人很难说得清楚,何况后人!但封侯的权力绝对属于皇帝;乐说事后被封为慎阳侯肯定是刘邦的决定,也就是刘邦对韩信之死的真实态度。且这仅仅是对告发者的赏赐,对决定处死者、自己的皇后,皇帝是否也会有所赏赐呢?这有点涉嫌阴谋论了。笔者不赞成动辄以阴谋论猜度古人,好像古人全都是阴谋家。若是,他们的后人又该如何呢?

    吕雉获悉韩信谋反的时间应该是汉十一年正月。她的第一反应是,把人抓来杀了。她极有可能已经这样决定了,只是在派人前往捉拿的时候才想到,“恐其党不就”。韩信及其党羽、家人不就范怎么办?或是奉命捉拿韩信的官员提出了这个假设。这也说明,刘邦留在长安、守卫皇宫的部队并不多,面对韩信的家人并没有必胜把握,又说明韩信利用官徒奴的方案如果能够付诸实施、成功概率还是很高的。

    吕雉决策的一般特点是,自己想不出多少办法来,但知道让别人想办法。这次找的是萧何。萧何对她等于是父执,实际地位又高于她,不知她用什么办法请出了萧何。后来有出戏写这一段,说是刘邦出征时将斩蛇剑留给了她作为授权标志。这有点以元明清的皇权猜度汉唐宋的皇帝了,当时的皇帝本人尚且没有偌大权威,留把剑未见得有用。

    萧何和韩信的关系非同一般。他可能是第一个听韩信讲述胸中韬略的,可能也是第一个明白韩信乃帅才而非将才的,所以直接建议刘邦拜为统帅诸将的大将军,所以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何最少是用了两天时间才将韩信追回来。在当时汉中的地理条件下,那是非同一般的不辞劳苦,也因此使刘邦相信了韩信的才能,韩信也因此从一个尚未显露出任何特殊才能的中下级军官一步登上拜将坛成为汉军前敌总指挥、前方统帅。

    萧何对韩信是非同一般的恩主,韩信对萧何的大恩也是念念不忘。西汉丞相在皇帝面前有制度性的独立权力,并非唯命是从的马仔,堂堂丞相不可能因为皇后相请就帮着她杀诸侯王,更何况是名震天下的韩信。但《史记》、《汉书》都是这般记载,说吕雉“乃与萧相国谋”,其中缘由难以确认。

    萧何对付韩信的办法是,“诈令人从帝所来,称豨已破,群臣皆贺”。谎称有人从邯郸前线回来报捷,说汉军已经击败陈豨,吕后准备大宴群臣、庆贺胜利,请韩信赴宴。

    这办法听起来很不错,其实根本不可行。刘邦在朝,韩信尚且长期不朝、不从;刘邦不在,他怎么可能去捧这个场?!

    吕雉可能根本就没有考虑可行不可行。如同所有蛮横而无能的君主一样,无论大臣提出什么办法,都是请大臣自己兑现。

    真正的大人物处理具体问题,往往反应慢。自从坐镇关中,萧何就相当于西北王、陕甘总督、西北局书记,已经很少处理具体事务。可能到这个时候他才明白过来,请他想办法只是托词;不论他想什么办法,最终是必须得负责把韩信弄到宫里来、送到刀下来。这不就是逼着他杀韩信吗?!

    丞相大人无可奈何了。自从韩信出事,他就担心会有麻烦,却没有想到居然是得亲自参与杀人。当然,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和韩信联手,轻松控制关中、颠覆汉朝。他或是没有想到,或是想到了、感觉风险很大且不可控;最大的可能是想到了、又感觉有点像是自己推翻自己、否定自己的一生功业。终于还是乘着他的牛车向淮阴侯府邸而去。

    汉初丞相乘牛车,并不是全部汉军、整个西汉范围内已经找不到可供丞相乘用的几匹马,而是长期战争马匹损耗本就严重,楚汉战争中汉军又建立了汉军车骑,萧何只得把马匹全部收拢起来,以保证前方需要。自己乘用的可能也一并送往前方了,主要是一种政治姿态,是表忠心。自楚汉战争初期汉军大败彭城开始,刘邦对他就一再表示怀疑,他也不得不一再表示忠心。但以参与杀人表忠心,这还是第一次。

    离开长乐宫,拐上后来称为朱雀大街的天街,驶往淮阴侯的府邸。

    丞相的牛车一如既往的缓慢而威严,车上的丞相却前所未有的心潮澎湃。牛蹄叩击着夯实过的黄土路面,发出沉重而悠长的声音,每一下都像叩击着丞相的心。

    仅凭皇后、一个吕雉,是否就能将丞相逼到如此地步?后世历代皇朝可能,西汉则不可能。这可以肯定是韩信之死当中的一个问题。刘邦出发之前应该给吕雉留下了足以使萧何就范的办法。这也就意味着,韩信之死,有可能是刘邦临行之前、面对韩信拒不随军的时候就已经推演过的。

    韩信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可能一般。在项羽帐下、他已经是项羽身边的执戟郎中;在刘邦帐下,曾有萧何、夏侯婴多次推荐,长期不能崭露头角可能就是因此。成为淮阴侯、身居长安,身边没有了成建制的、高水平的大夫、郎中,许多具体事情就得亲手办理了,就很容易出疏漏。由于自己的疏漏、也由于吕雉接报之后行动迅速,有人举报这件事情他可能一直不知情,甚至有可能是萧何上门的一瞬间才意识到。如果事先知道,以他的性格,既然已经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不会束手就擒。

    可当萧何上门的时候,除了束手就擒,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

    韩信对萧何始终抱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乍一见萧何上门,自然是本能的亲切、喜悦。可丞相大人却是来动员他出席庆功宴的,说虽然在病中,还是勉强去一下好。他已经长期不参与朝廷的各种公开活动,刘邦其实是默许了的。且丞相亲自上门相请,意味着必须去。实质而言,他是朝廷时时提防的对象;体制而言,不过是百余列侯之一、在朝中没有任何职务、并不重要,有什么事情必须他到场呢?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来,他立即就肯定了。